冒着雨,很早起床去听了讲座。
大李说,你们会不虚此行。
我说昂,是的。

大李抛了很多问题出来。
我们都希望孩子过的好。
那什么叫「过的好」?
什么叫「好」?
高文凭、高收入代表理想的生活吗?

让孩子获得理想生活的「基础」到底是什么?

我们想帮助孩子。
要先观察孩子。
看他们是什么样的。

大李拿了几个视频出来。
第一个案例。
视频里的小姑娘去晚了(所以送孩子去幼儿园要准时)
别的孩子都已经开始了“工作”。
她先是茫然。
发了会呆。(别冲上去打扰她)
然后拿了一些纸偶去找另一个落单的同学。(孩子会独立观察)
她的同学在做冰激凌,做好之后想卖出去。
而她想跟他一起玩,想要推销她的纸偶。
如果是我们成年人会怎么做?
放弃自己的主题(纸偶)?加入他的主题?买冰激凌?
冲上去讲一堆的道理?
告诉她怎样才能跟小男孩玩到一起?
讲逻辑,只会造成破坏。
孩子会转身跟更好勾引的大李玩。
自己反而不再发展。

抽象出来,孩子是怎样的?

  • 自我为中心:无视对方,推销自己
  • 保持热情:不放弃,不委屈,不抱怨
  • 群居属性:合作

最重要的东西往往无法在课堂里学到。
成长需要自己进步。
教育的作用是扫清成长中出现的障碍,而不是扫清发展的行为。

第二个视频。
小朋友哭的很厉害。
先思考他为什么哭。
了解他哭的原因。
我们有太多人都爱说「别哭别哭」
汶川地震。
失去亲人。那么多探望的人说「别哭别哭」
他需要哭呀!!
孩子的最大悲伤,就是离开第一依赖人。
这需要一个过程。
他一直哭着要「被子包」
「被子包」是他和家庭连接的依赖物。
是从妈妈到独立的必须物品。
他要就给他呀。
从后面抱着他。
背后依靠着老师。
面向这个世界。
用感觉认识这个世界。
背后始终有老师的陪伴。

成长要遵循发展规律。
不要讲道理。
他抱着被子怎么了?影响谁了?

好的教育无法用书本描述。
这是传递安全和爱的过程。
人格建构的过程。

第三个视频。
空荡荡的教室里。
只有课桌和椅子。
这个记录片拍下来孩子在没有合适的成长环境,没有可供他们探索的玩具时,玩什么。
有家长答对了。
玩人。
互相打架玩。
先是一个孩子揍了另一个孩子。
挨打的在角落里哭。
另一个孩子打抱不平。
冲上来对打。
再之后又一个孩子加入进来。
成了群殴。
最终流鼻血的得到了两个丸子。
小女孩看到后。
也把自己的丸子给了流鼻血的“英雄”。
孩子们为了让老师满意。
为了索取赞扬。
没有爱。
只有利益。
而第一个挨打的孩子。
被人群所忽略。
长大了,怎么对待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孩子会跟着学。
老师说,那个打你的小孩,已经被关到小屋了。
固化仇恨和报复。
我们是怎么教育他长大的?

第四个视频
摆正目标和方向。
只要他“工作”了。
就撤。
创造环境。
不是买一个电动飞机。
按下按钮就开了。
不是播一个动画片。
是引导他加入“工作”。
不要说「你不行」「你不能」
不要让他认为自己是不被喜欢的人。
好的引导。
不用说任何话。
在他附近玩你自己的就行了。
如果一个人在无聊的时候,哪怕别人挖鼻孔,他都会去看。
更别说玩游戏了。(就是所谓的工作,很多半成品,例如搭建积木的铁路)
不要放弃。
一次吸引不到他。就吸引第二次。
成人总是因为自己的失败而恼火。

第五个视频
我搜到了
是《头脑特工队》里面的片段截取。
讲核心记忆区。
孩子像你,拿不掉。

结尾大李说。
适合孩子的,就是好的。

最后说一下。
为什么每次去学重要的东西。
都要写一篇总结。
总结是回顾的过程。
加强记忆。
总结是给自己温故用的。
并不需要写一篇谁都能看懂的文章。
毕竟现场的「声音、互动、视频」都是文字所不能替代的。
我写开心就好。
反正早就关闭评论了。
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