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公司的运营者,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为什么只有我一个人在战斗?”
这里不是说他们感受不到团队的温暖,而是团队只能按照他的思路做事,每一步都是计划好的。

没有专门负责产品研究的人员去分析用户、分析产品、分析运营模式。所有的思考都要领导一个人来完成,没有人出谋划策,每个人都像流水线上的机器一样,各人自扫门前雪。指挥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企业家雇佣的不是最有价值的大脑,而是一双手而已。

这仅仅是员工的问题吗?

我们总是想当然的把这归结为员工积极性,然后在招聘人才的时候,走一些偏路,去雇佣刚毕业的大学生。人事部门甚至认为刚毕业的学生,激情四射,才华横溢,有想法,有闯劲,能带动公司整体发展。

之前我也馅入这种误区。后来才发现,真正有想法的,还是从业若干年的老油条,他们其实有的是点子,只是都在藏着掖着,说好听点是韬光养晦,说难听点就是自私自利了。后来仔细琢磨,他们这么做,也可以理解。

蛋糕只有这么大,小公司的利润又薄,企业家很少会去主动加薪,把利润分摊给下面的员工。
造成了这样一种圈子:

新的想法=额外的工作量=同样的薪资

出主意的、干活的,一定不能是同一个人。
太多企业家,听到一个好的主意时,都会说“很好,你去做吧。”

那些闷头干活的普通员工,每天8小时工作量,拿1000元的工资。
那些出谋划策的军师,每天干完8小时的工作,还要为了自己的点子,多干1小时额外的工作,仍然拿1000元的工资。

久而久之,奖惩不明,也就没人再出主意了。
适当的为团队成员来考虑,才会有更多的想法冒出来。

只有员工可以帮忙吗?

相比较接触面较窄的员工来说,利益链上还有很多只更精明“大蚂蚱”栓在一起。

唇亡齿寒。

我们的订购率上不去,肯定不会投放更多的资金在业务推广上。提升广告的引入率,有时候可以从合作方来入手,让他们提出一些业务层面的建议。所有的广告主数据都在他那里,谁的广告引入效果更好,他可以直接从后台进行查询。

每一次合作,如果能从合作伙伴的身上学到业务推广的逻辑,相信会对将来的工作有一定帮助。

感触

除了以上这些人,每个公司的业务都会有不同类型的人群可以协作。
如何调动他们与自己一起战斗,是每一个运营者应该学习的事情。

没有人是万能的天才,去相信你的团队、鼓励你的战友、激发大家的热情,然后才能创造更大的辉煌。